二、《竹书纪年》与《世本》
《竹书纪年》是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在汲县战国魏襄王墓中出土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晋书·武帝纪》谓:“汲郡人不准掘魏襄王冢,得竹简小篆古书十余万言,藏于秘府。”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后序》也说其书“皆简编科斗文字”。其书上迄夏代(或言起于黄帝,今依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后序》的说法),下继殷商西周,春秋时晋国、战国魏国的历史,止于魏襄王时。《竹书纪年》与《春秋经》的记述方式与立意原则大体接近。杜预曾说:“其《纪年》篇,起自夏殷周,皆三代王事,无诸国别也。唯特纪晋国,起自殇叔,次文侯、昭侯,以至曲沃庄伯。……晋国灭,独记魏事,下至魏哀王之二十年,盖魏国之《史记》也。……古书《纪年》篇,惠王三十六年改元,从一年始,至十六年而称惠成王卒,即惠王也。疑《史记》误分惠成之世以为后王年也,哀王二十三年乃卒,故特不称谥,谓之今王。其著书文意,大似《春秋经》。推此,足见古者国史策书之常也。”[24]
《竹书纪年》在宋代年间已亡佚,清代朱右曾辑成《汲冢纪年存真》,王国维后又据朱本编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范祥雍又据王本作《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宋元以来流传于世的《竹书纪年》,学者称之为《今本竹书纪年》,是后代人集缀古本《竹书纪年》的佚文及其他古史资料而成,因其书有自相矛盾之处,“且其所出,本非一源,古今杂陈,矛盾斯起”[25],近人有不少人认为它是伪书,视为无用。王国维说:“今本所载,殆无一不袭他书。其不见他书者,不过百分之一,又率空洞无事实,所增加者年月而已。……既有违异,乃生调停,纠纷之因,皆可剖析。”[26]既然《今本竹书纪年》袭取他书者有99%,而不见他书者仅有1%,而且有许多书在宋元之后也亡佚了,那么这不见其他古书的1%,也可能出自古书,不过王国维时代与我们今天一样,不能看到这些古书了。因此《今本竹书纪年》也并非是完全向壁虚造,并非宋元人的个人伪作。《今本竹书纪年》还是可以使用的,不过在引用时应谨慎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