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小学品德学科的能动的含义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重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品德课程所追求的课程目标,要通过各种活动将学生自身与周边社会环境联系起来,并使之产生相互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条内容把教师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能动学习作为教师教学的一项根本性任务。其理由是,我们不可能通过单一的知识传递手段来促进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过去的经验反复证明了一点:只要课程偏重于学科化,教师的教学就难免进行知识灌输;只要教学偏重于知识化,教师的教学就难免进行道理说教。所谓成人化、学科化教学,就是忽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教学。这种教学即便教师把课的结构安排得再好、自己教授得再精彩,都不容易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因为学生在教学中没有主观体验以及亲临其境的感悟过程,只有被动的似懂非懂的原理性认识。所以,在品德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主动参与全部教学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养成独立思考、形成自我主见的过程。学习和思考过程的有效形式便是探究性的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