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春眠不觉晓⑴,处处闻啼鸟⑵ 夜来风雨声⑶,花落知多少⑷ ⑴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 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⑷“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知:不知,表示推想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 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后入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 《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春晓》诗意画《春晓》诗意画《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 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 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 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 《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 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 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 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 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 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 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 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 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 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 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 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 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 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 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 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 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它已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眼前,萦回在耳际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 ”(《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 首句破题,“春”字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 “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 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 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 次句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 “处处”是指四面八方 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 三句转为写回忆,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 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 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 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 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 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 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刘风流闲美,正不在多 以诗近词,太以纤丽故 明·李攀龙《唐诗选》:玉遮曰:“知多少”,正是“不觉晓”妙处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顾云:真景实情,人说不到 高兴奇语,唯吾孟公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通是猜境,妙 妙 明·陆时雍《唐诗镜》:喁喁恹恹,绝得闺中体气,宛是六朝之余,第骨未峭耳 明末清初·唐汝询《唐诗解》:昔人谓诗如参禅,如此等语,非妙悟者不能道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晓景喧媚,莫卜夜无寂寞 惜春心绪,有说不出之妙 周敬曰:二十字清声婉约 明末清初·徐增《而庵说唐诗》:做上二句便煞住笔,复停想到昨夜去,又到花上来,看他用笔不定,瞻之在前,忽然在后矣 或问:何不写“夜来”在前 曰:看题中“晓”字 “处处闻啼鸟”下若再连一笔,则便不算晓矣,故特转到晓之前下“夜来”二字 “风雨声”紧跟上“闻”字,“晓”字便隔寻丈 其作“晓”精微有若此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朦胧臆想,构此幻境 “落多少”可以不说,又不容不说,诚非妙悟,不能有此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诗到自然,无迹可寻 “花落”句含几许惜春意 清·李锳、李兆元《诗法易简录》:亦具一气流转之妙 近代·王文濡《历代诗评注读本》:描写春晓,而含有一种惋惜之意 惜落花乎 惜韶光耳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此古今传诵之作,佳处在人人所常有,唯浩然能道出之 闻风雨而惜落花,不但可见诗人清致,且有屈子“哀众芳之零落”之感也 孟浩然画像孟浩然画像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 本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 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曾隐居鹿门山,生六子 诗与王维并称“王孟” 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