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来说,并非只有人类才有战争 蚂蚁和黑猩猩等生物也有战争行为 战争是政治集团之间、民族(部落)之间、国家(联盟)之间的矛盾最高的斗争表现形式,是解决纠纷的最暴力的手段,是在自然界解决问题的办法手段之一,通常被认为是原始社会才会使用的方法 由于侵略战争给人类造成巨大的伤害,在现代人类社会不被认可 古代战争古代战争在阶级社会,战争是用以解决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阶级和阶级、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矛盾的最高斗争形式,是政治通过暴力手段的继续 人类社会出现过多种类型的战争 按战争性质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按社会形态分为原始社会后期的战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战争等;按战争形态分为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以及正在形成中的信息化战争;按是否使用核武器分为常规战争和核战争;按战争规模分为世界大战、全面战争和局部战争;按作战空间分为陆上战争、海上战争和空中战争等 战争既与敌对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等因素密切相关,又是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理环境等自然条件下进行的 这些因素和条件加上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构成战争的整体,推动战争的发展,导致一定的结局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政治规定战争的最终目的,战争为一定的政治目的服务 敌对双方政治上的矛盾斗争尖锐到用和平方式不能解决时,便诉诸武力,即用战争方式实现各自的政治目的 战争的政治目的规定和体现着战争的性质,影响着人心的向背,制约着战争的胜负 政治对战争的制约作用,还体现代战争的规模、强度、持续时间及战略目标、作战方针、作战方法等方面 战争中的精神力量也来自政治,革命的政治工作是革命战争的生命线 但战争不等于一般的政治,它是流血的政治;战争不等于一般性的政治行动,它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 战争有自身特殊的组织、特殊的方法、特殊的形式,即军队及其指挥系统、战略战术、攻防进退的交替运用等 进入父系氏族时期,战争越来越多地嬗变为掠夺土地、财物和奴隶的手段 战争加速了原始社会的瓦解,促进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形成 战争伴随着国家的形成与完备得到了发展 奴隶社会既有奴隶与奴隶主的尖锐对立,又有新生的奴隶制政权与旧氏族部落势力的对抗,还有奴隶主之间的斗争,后期则出现了新兴封建势力与维护奴隶制旧势力的冲突 这些矛盾的发展,便形成了奴隶制时代的众多战争 奴隶社会进行战争的军队主要有车兵和步兵,后期出现了水军 军队成员来自于贵族和平民的子弟,奴隶只能充作军中杂役 武器为冷兵器,早期有木石的,后来以铜制兵器为主 战争样式主要是车战和步战,也有水战或海战 野战主要是敌对双方组成密集阵形,依靠冲杀格斗决定胜负 筑城技术在战争中得到一定发展,城池、关隘要塞的攻防作战已相当普遍 奴隶社会出现了许多总结战争经验的理论著述 中国商代的甲骨文已有较多战争活动的记载 西周及春秋时期的古籍《尚书》《周易》《诗经》《军政》《军志》《左传》等都记述了战争活动,提出了一些反映战争规律的理论 特别是孙武所著的《孙子》,提出了许多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驾驭战争的理论原则,被后人誉为“兵学圣典”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一些历史著作,记载了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等战争情况,蕴涵着一定的战争理论 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同时还存在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以及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发展便导致了这一时期的各种战争 封建社会的战争规模已有很大发展,这既是社会经济和人口发展的结果,同时还与兵源的扩大有关 军队的构成有陆军和水军(海军),陆军中除车兵被逐步取代外,主要是步兵和骑兵,骑兵在战争中常起重要的作用 铁制冷兵器长期是军队的基本装备 10世纪,中国将火药应用于军事以后,战争即进入了火器与冷兵器并用的时代 作战方式主要有围绕攻城掠地或守疆卫土而进行的骑战和步战,快速机动、远程奔袭、迂回包围等战法都有很大发展 筑城守备、攻城技术战术及工程部队也都有所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战争频仍,积累了丰富的战争经验,推动了战争理论的繁荣 兵学著作《吴子》《孙膑兵法》《尉缭子》《司马法》《六韬》《黄石公三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等,重点阐述战争观、战争指导法则及战争力量建设,提出了许多有重要价值的理论观点,丰富和发展了战争理论 中世纪欧洲的战争理论著作为数不多,《将略》和《战争艺术》内容涉及战争力量建设、编成及战法运用等 17世纪的中叶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欧美等国为了向封建主夺取属于自己的自由,用革命推翻封建主义,先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在确立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如资产阶级要求打破旧制度旧秩序与封建主维护旧制度旧秩序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和殖民掠夺同被侵略被掠夺国家的矛盾,资产阶级国家之间为争夺世界势力范围而产生的矛盾等 这些矛盾的发展经常会导致战争 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加速了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军事技术的进步,为战争的发展变化提供了必要条件 铁路、轮船的出现,增强了军队的后勤补给和机动能力;枪炮等武器装备的不断改进,增大了射程和毁伤力;装甲列车、装甲战舰的出现和工程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军队作战能力的增强 奥古斯丁关于“正义战争”的论述被《格拉提安教令集》所吸纳,成为教会法的重要内容,并为后世的神学家、教会法学家所重视和发展,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 战争法的另一大组成内容是战时法,它包括对战争开始与终结的规定,以及武装冲突中的人道主义法 这些规则通过限制交战方选择战争样式、战争手段的权利来保护那些可能受到战争影响之人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 《日内瓦公约》诞生后,战争法又有了显著发展 受人道主义法保护的战争受害者的种类和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包括战争中的伤兵,也包括孱弱生病之人,不仅包括占领区中的平民,甚至将所有平民都囊括进来 此后,对于作战方法和作战手段的限制逐渐增多 1868年的《禁止在战争中使用重量在 400克以下爆炸性投射物的宣言》(《圣彼得堡宣言》)提到:“战争之行动应服从人道之原则,故需限制技术使用之范围 ”1899年和1907年海牙《陆战法规和惯例章程》中更明文规定,对各交战国用何种手段伤害敌人的权利加以限制,并且列举了禁止的战争手段 1949年《日内瓦公约》以及1977年《附加议定书》的通过,不仅重申限制战争手段这一基本原则,而且更加强调人道主义保护,使传统战争法对军事法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关注 强胜弱败是战争的一般规律 军队的组成因素主要是人和武器装备,而人又是决定因素 弱者要战胜强者,必须充分发挥人的因素的作用,掌握先进的军事思想和实施正确的战争指导,扬长避短,以便战胜对方 战争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而发展,军队进行现代战争,必须加强自身的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能力,以适应信息时代战争的要求 战争形态的演变与战争力量的强弱都受到科学技术的制约 科学技术是战争发展变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并优先运用于战争,必然引起武器装备、军队组织结构和作战方式的变革,战争的形态、规模、强度、范围等随之发生变化 科学技术是决定战斗力强弱并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在军队战斗力诸要素中,武器装备是军事技术的物化形式,武器与人员的结合方式也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特别在信息化条件下,科学技术在战争中的含量越来越大,在构成战斗力的诸要素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对战斗力诸要素的提升作用越发突出,军队战斗力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并运用于军事实现的 战争正义性判断的理论溯源 古往今来,人们对待一场具体战争的态度,总是以他们对这场战争性质的判定为前提的 列宁指出:“不区别战争的类型,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马克思主义者并不一概反对战争,而是根据战争的政治目的和社会历史作用,判定战争的性质,进而决定对待战争的态度 因此,战争的性质问题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重要内容 战争正义性判断的客观标准 战争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历史条件不同,人们对正义的理解也不相同 在当代,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加上复杂的战略格局,使战争性质问题变得扑朔迷离 战争正义性判断的国际规则 冷战结束以来,某个国家或某几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发动战争,是否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已成为国际社会认定这场战争是否合法、是否正义的一个重要尺度 战争技术形态是最为活跃的演变链路,以代表性的高新技术和武器装备为标志,纵向发展 迄今为止,常规战争经历了以冶炼技术为标志的冷兵器战争形态、以火药为标志的热兵器战争形态、以发动机与电气技术为标志的机械化战争形态,当前基本形成以网络与信息系统为标志的信息化战争形态,向以算法与机器人为标志的智能化战争形态迈进 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技术革命幕后,战争演进与工业化一脉相承 战争作为高级社会活动,还存在政治经济形态演变链路,随着社会体系的不断开放而横向拓宽 冷战结束后,时代主潮流从战争与革命转入和平与发展,战争双方同处世界开放体系 管窥开放体系下的国家安全较封闭体系要脆弱得多,实行军事与经济社会双重打击,低风险,高效益,更有利于迫使对手妥协 “灰战争”伴随大国持久战略竞争 全球竞合时代,大国之争围绕全球发展权展开,战争目的转向破击更宽泛的国家安全体系来降维阻滞对手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坚持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导地位,准确地把握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科学地分析了国际形势的变化,确定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强调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创造性地回答了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人民战争理论 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和世界军事变革迅猛发展的新时期,江泽民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确定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由应对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转到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提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为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战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 进入21世纪,根据中国国防环境出现阶段性变化的实际,紧紧围绕做好军事斗争准备问题,胡锦涛提出了一系列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思想 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包括国防建设在内的国家建设事业发展全局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坚持科学发展观能够有效地推动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提高人民军队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确保中国人民解放军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 战争既与敌对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等因素密切相关,又是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理环境等自然条件下进行的 这些因素和条件加上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构成战争的整体,推动战争的发展,导致一定的结局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政治规定战争的最终目的,战争为一定的政治目的服务 敌对双方政治上的矛盾斗争尖锐到用和平方式不能解决时,便诉诸武力,即用战争方式实现各自的政治目的 战争的政治目的规定和体现着战争的性质,影响着人心的向背,制约着战争的胜负 政治对战争的制约作用,还体现代战争的规模、强度、持续时间及战略目标、作战方针、作战方法等方面 战争中的精神力量也来自政治,革命的政治工作是革命战争的生命线 但战争不等于一般的政治,它是流血的政治;战争不等于一般性的政治行动,它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 战争有自身特殊的组织、特殊的方法、特殊的形式,即军队及其指挥系统、战略战术、攻防进退的交替运用等 战争的基本走向是:①战争仍将频繁发生,国家、地区间战争或冲突将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 ②战争可控性相对加强,但如处置不当或失去控制,也可能升级 ③多样化的新作战方式增加,将更多地采用非接触作战、非线式作战、非对称作战和精确作战等,太空战、网络战将可能出现 ④信息技术特征明显增强,信息化战争逐步走向成熟,成为战争的基本形态 ⑤战争空间趋向多维化,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全领域、多层次的战争空间 ⑥战争节奏明显加快,一场战争可能浓缩为一次战役乃至一次战斗,首战可能就是决战 ⑦诸军种、兵种一体化联合作战成为战争的基本样式 ⑧综合化趋势加强,既表现为战争是国家总体力量的较量,又更加突出削弱敌国的综合国力 ⑨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作战范围的扩大,战争可能牵动更多国家的利益,战争的联盟性和国际化明显加强 ⑩伴随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效能的提高,战争的物质消耗大幅增长,更加依赖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强有力的综合保障 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2023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阿富汗战争根据维基百科的统计,至少有24万人死于这场战争 平均下来,每年都要死1 2万人 同时,美国自身也消耗巨大 2300多名美军士兵死亡,超过20000人负伤 美国《纽约时报》在阿富汗战争20周年之际发表评论称,美国发动的战争所催生的恐怖分子比20年前多得多 “货币战争”是对货币竞争性贬值的描述 一国货币贬值有利于促进本国商品出口,即使贸易收支没有立即改善,也会在一段时间后产生效果,即“J曲线效应” 历经无数次战火洗礼,人类的战争活动渐渐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不是人类和平之计 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朝合作共赢的目标迈进 中东多国政治分析人士指出,对美国来说,战争是统治的工具 美国的代理人战争为滋生恐怖组织提供了温床 前驻阿富汗美军顾问杰克·米奇利承认,美国几十年来的对外战争无视当地人民意愿强推美式民主,实际上是破坏了民主